奥秘文章网 手机版
热门标签:
中国 美国 关税 亿元 公司 企业 万元 清明 项目 大风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实时讯息

“红色密码”解锁青春成长新范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20:22:00    

——以“四元共生”构筑大思政育人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在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引导学生参加“红色筑梦之旅”科技竞赛为枢纽,创新构建“能力进阶——实践浸润——思政引领——产教融通”四元共生的育人模式,通过赛事机制重构、实践场域延伸、思政资源整合与产教深度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化”向“立体化”升级,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育人新范式。

一、重视问题“微触点”,提高自身“软实力”

在“红色筑梦之旅”赛事实践中,看似琐碎的“小问题”背后蕴藏着精心设计的育人触点。参赛学生在项目筹备、任务分配、问题探索等多重挑战中实现“问题集群”式实践。比如学生在参赛时可能遭遇知识或技能盲区,这会驱使他们主动学习、探索,刷新自身的“技能清单”。曾经棘手的“小问题”将成为成长路上的垫脚石。学生跨越现实困境时,不断锻造科技创新、文化传承、资源统筹等复合型素养,推动学生在知行合一道路上前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如何让“红色筑梦之旅”成为“价值共生”的育人新途径?天津城建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锦绣云梦”团队给出“多校联合——学科共建——文化赋能”的协同育人方案,旨在破解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市场小思路少传承弱”的难题。该团队联合云南民族大学发起“非遗复兴”项目,两校跨学科团队针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彝绣技艺传承困境,在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自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鼓励学生跨校跨学院组队,融合不同专业想法,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增强自身“软实力”。

二、积攒实践“微经验”,赓续攻坚“钝感力”

“红色筑梦之旅”不仅是发现社会问题、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竞赛,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它引导学生扎根基层,直面社会痛点,以专业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让学生在直面社会现实的“切实体验”中实现认知深化与价值升华。这一过程诠释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规律,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

青年如何在实践中体会真知?田野即课堂、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答卷。青年深入家乡、红色革命圣地及偏远山区等,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认知迭代与精神成长。

走进田间地头,学生团队赴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调研学习,参与公益志愿活动,利用专业知识在水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交流指导,助力乡村振兴。当青年学子走出象牙塔,实践教育从理论阐释转化为具身体验,专业知识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社会价值,单向度知识输入升华为多维度能力建构。青年将碎片化“微经验”熔铸成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的认知盾牌。这种在快时代培养的“慢能力”,是对革命年代“持久战”智慧的创造性转化,为破解当代社会“即时反馈焦虑症”提供精神解药。00 后大学生帮助农户直播,在助农流量波动中坚守初心,在基层治理复杂语境中保持热忱,锻造的不仅是个人抗压能力,更是民族在现代化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韧性。

三、夯实实践“微课堂”,传承红色“信仰旗”

“红色筑梦之旅”不仅是创新创业竞赛平台,更是青年学子学习红色精神的实践课堂。青年行走在红色记忆之地,追寻革命足迹,重温党的历程,将书本历史转化为亲身参与的体验,把党的光辉历程转化为可感知、参与、传承的立体教科书。这一过程中,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创新双向互动,为青年成长注入精神动力,延续党扎根群众、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延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通过“大生产运动”“文艺座谈会”等实践,将革命理想融入根据地建设,如今的青年也在“红色筑梦之旅”中锤炼本领、传承精神。

在乡村振兴一线,以专业所学回应时代命题——我团队打造的“非遗+茶旅+云销”融合项目为例,团队在一次次不断地走访探索中,挖掘法脿镇生态茶山的浓厚底蕴、白竹山的文旅潜能能够与彝族“笙文化”的历史厚度相融合,以生态学原理优化茶园管理,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理论学习变成乡村振兴强大的实践驱动力。

四、贯通产教“立交桥”,培育创新“新动能”

高校与企业和投资机构精准对接资源,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这种模式让师生获得真实项目锻炼,加速新技术、新创意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创新动力。

案例一:在田间地头检测水样、土壤,用环境类专业所学发挥在生态环境保护、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

案例二:高校联动,实现高校与市场的人才流动,共建非遗之路,开发出兼具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的文创产品。

案例三:校地企三方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茶产业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运营、数字化营销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贯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全链条,实现创新要素与适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学生通过多元实践,感知历史与现实脉动,厚植家国情怀,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知。

基于上述实践经验所述,活动通过“认知、实践、创新”的螺旋式提升,推动青年实现三重转变:一是思想层面,从“被动接受”到“主体自觉”。组织青年挖掘家乡红色历史与文化故事,通过多种形式引导青年主动传播红色精神,形成“我为家乡代言”使命感;二是能力层面,从“专业局限”转向“跨界整合”。跨学校跨专业组队,针对项目问题攻关,引入多方协作模式,要求团队完成调研到开发闭环,通过路演孵化方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社会效应层面,形成可持续的辐射网络。例如,为茶园拍摄了精美宣传片以及制作宣传海报,增加产品知名度;打造当地网红带动旅游发展、茶叶销售;向茶农普及电商销售知识,提高农户线上销售技能;建立企业订单基地,推广“非遗+茶旅+云销”项目模式。

如何将学生科技竞赛“小舞台”转化为社会发展“强磁场”?历史经验表明,社会问题破解需“钝感力”与“微创新”。“红色筑梦之旅”以“微经验”积累破解宏大命题,需要脱贫攻坚的毅力与乡村振兴的精准谋略。从革命年代的方法论到新时代的创新思想,在“红色筑梦之旅”竞赛中,让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河山,在知行合一中挺膺家国担当,最终将无数个“我”的成长轨迹,汇聚成新时代的最强音。

[本文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 (南开大学)课题“网络群体极化行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项目编号:JJSZY20240100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刘聪 天津城建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