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文章网 手机版
热门标签:
中国 美国 关税 亿元 公司 企业 万元 市场 清明 项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实时讯息

精彩回顾|大健康产业创新越过山丘:设计、技术与政策的协同进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2:4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报道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负担加重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大健康产业正处于科技革命与人文关怀交汇的前沿,人工智能(AI)、支付改革、精准医学等技术加速推动行业变革。

3月31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科技重构价值——2025年股权投资春季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和投资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大健康产业如何穿越技术与市场的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现场图)

在主题为“大健康产业创新越过山丘”的圆桌对话环节,活动现场汇集了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政策研究、资本投资等领域的顶尖专家。从手术机器人到AI辅助诊疗,从支付改革到药物研发,他们以“越过山丘”为喻,展开了一场关于医疗健康产业破局之道的深度对话。

技术与设计的融合:医疗创新的“双轮驱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工业设计系教授赵超从设计创新的角度切入,强调医疗创新需回归人性需求。在他看来,医疗设计是一个涵盖产品、环境和服务体验的闭环,应关注患者、医生、护士及相关利益方的需求。人工智能在这一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从循证医学向循证叙事医学的转型,提升医疗设备、技术和服务体验的设计效率与效果。

赵超认为,医疗产业的未来不仅依赖技术创新,还需要设计创新赋能。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支持设计团队高效地产出更加丰富的、更加有人性化、有温度的设计创新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人和人之间、人和技术之间的互动,能够产生更加具有丰富想象力、更加具有温度的医疗的产品和服务系统。

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团队负责人邱东晓则从技术落地的挑战出发,着重强调了“医工商协同”的重要性。“微创肯定是一个大的方向。应该说,影像结合、机器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解决微创的事情。”他表示,在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微创精准化的大趋势下,微创技术和精准医疗是未来的方向,而影像技术和机器人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邱东晓还特别提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对医疗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这些技术不仅有助于微创手术的推进,还将逐步与其他行业的发展趋势相结合。通过精准医疗,医工结合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早期的小种子项目有着巨大的成长潜力。

芯能创投合伙人华捷从资本视角剖析AI对医药行业的颠覆性价值。他认为,AI技术正重塑药物研发的三大核心环节——靶点发现、分子设计和筛选,以及临床评价。

他观察到,优秀的AI驱动生物技术公司正在基于泛化能力强、多模态等通用大模型,在各自的垂直应用场景中,利用特有的高质量数据进行精准地再训练和循环数据投喂及迭代,以开发精度高、特定场景适配性强的特有AI模型,用于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管线质量。

华捷尤其强调,AI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必须实现“干湿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即充分整合“干实验”(高质量的数据集和模型)与“湿实验”(生物化学和动物实验)的技术和数据。此外,纯计算背景的团队可能由于欠缺对生物医药领域的认识和相关医药数据的理解,缺乏对AI模型结果的合理判断。因此,在评估AI医药企业时,需要关注重点关注两个维度:(1)湿实验通量是否匹配模型迭代需求;(2)计算团队是否有生物医药研发背景。

他认为,AI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突破可能来自两方面:(1)高质量数据采集的实现用于开发精度高、特定场景适配性强的AI模型;(2)某项计算技术的突破(如AlphaFold对结构预测的突破)。然而,AI医药企业的核心衡量标准仍是能否推动高质量药物管线的建立和优化,这是投资人判断AI医药企业价值的关键逻辑。

政策与资本的协同:构建创新生态的“护城河”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DRG质控中心专家、北京市DRG项目办公室费用研究组副组长张乐辉在发言中分享了丙类目录的推出及政策背景,并分析了商业保险与丙类目录的结合以及医院与医药企业的角色转变。

在张乐辉看来,医保局近期推出的“丙类目录”为创新技术提供了商业化出口——惠民保等商业保险有望与丙类目录结合,推动支付体系扩容,预计规模可达2000亿元,占医保总盘子的1/10。

这样的前景下,建议科研能力强的医院主动筛选有丙类目录潜力的创新企业并提前布局相关科室。真实世界研究(RWS)对于药品价值认定至关重要,仿制药及普药企业应借助广泛应用场景,探索新的临床价值,而医院也应增强科研意识。

元思生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骁的发言主要围绕创新企业的核心选择、数据科学在生物医药的应用选择和环肽药物的竞争优势等展开。他回忆说,团队选择环肽赛道源于其“四两拨千斤”的潜力:环肽兼具小分子与大分子的优势,且在肿瘤、自免、代谢病等领域存在大量未满足需求。

张骁还分享了他对长期主义与阶段性价值实现的理解。“虽然选择需要长期积累和深耕的赛道,但我们在耕耘的过程中就可以实现一些里程碑。”在他看来,在临床前、临床各阶段与国际药企合作,是平衡研发投入与商业回报的方式之一。尽管全球市场竞争激励,但中国企业只要能找到突破口,就有机会打造出具备千亿级别潜力的创新药企业。

北京阳光万康董事长顾军军从医学影像技术的普惠化实践出发,提出“数字孪生地球”的医疗愿景。他将未来医疗场景将分为“物理中心”与“数字服务”两大模块:影像检查与精准手术需依托实体中心,而问诊、监测等环节可通过穿戴设备居家完成。

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医疗科技的发展始终遵循“科研-市场-应用”的价值创造链条,这是不可变的核心原则。“畅想未来,在物理地球和数字地球逐渐成为现实,人类社会完成数字化以后,那时的医疗场景到底是什么样?”他表示,带着对未来医疗的思考,阳光万康已在科研生产、贸易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广为布局。

整场圆桌讨论中,嘉宾们不约而同地提到“融合”与“耐心”两大关键词:赵超呼吁以跨学科人才培育夯实创新基础,邱东晓强调“(创业者)要有定力,要回到事情的本质”。

正如圆桌论坛主持人、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市场总监黄玥的总结:“设计、技术、政策以及资本,这四股力量缺一不可,但是融合才是关键。”在大健康产业“越过山丘”的征途中,既需要仰望星空的想象力,更需脚踏实地的定力——毕竟,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追逐风口,而是深耕价值的静待花开。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