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息差1.87%,资本与代理费“一增一降”


邮储银行副行长、董秘杜春野表示,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推进资本的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化应用,希望构建出从“资本补充到转型发展再到价值创造”的正向循环
编辑|张颖馨 张威
针对代理费调整、国有大行注资、净息差等问题,4月2日上午,邮储银行(601658.SH;01658.HK)管理层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均有所谈及。
“市场对邮储银行有两大关心:核心一级资本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自营+代理模式带来的独特代理费调整机制。”邮储银行董事长郑国雨称,国家已将邮储银行纳入特别国债的首批注资行,通过财政部和战略股东增资1300亿元,预计将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5个百分点。
郑国雨表示,在2024年代理费大幅被动调整后,2025年顺势而为,首次启动主动调整。“资本和代理费的‘一增一降’,将进一步增强邮储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抵御风险和盈利能力,为业务发展和结构调整打开前行空间。”他称。
净息差是银行的重要指标。2024年,邮储银行实现净息差1.87%。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表示,2025年一如既往地加强主动管理,同时也更加强调以息差管理综合视角来确保客户经营的量价均衡,形成了更加均衡的业务和收入的结构。
净息差保持同业领先
邮储银行2024年数据显示,实现利息净收入2861.23亿元,同比增加43.20亿元,增长1.53%;净利息收益率为1.87%。
在谈及2025年如何应对利率环境的挑战时,刘建军称,力争通过提升资产负债的有效性、主动性,使业绩表现得更有韧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全面提升贷款的均衡配置能力。2020年以前,邮储银行的贷款增长主要以零售贷款为主,占比达到了70%;到了2021年,聚焦五大差异化增长极,推动个人经营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主动授信等,贷款余额超过了60%,成为稳定营收和息差的重要支撑。2022年以来,推动公司业务转型发展,近三年公司客户数平均增长16%,公司贷款的增速达到了17%,公司贷款的余额占比提升到了41%。
“2025年将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强化县域的金融服务。当下城市金融供给丰富,甚至有轻微的过度,但是在县域金融供给仍然不够充分,我们要秉承网点资源优势和下沉市场的优势,加大对县域的金融服务,另外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等县域比较突出的产业加强投放等。”刘建军称,还将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加大服务创新,力争实现公司业务再上新台阶。
在零售业务方面,在刘建军看来,巩固零售业务的优势,在普惠小微以及三农贷款上,用新模型、新授信政策、新审批规则来拓展新的客户;同时在高端客户方面也持续发力。
二是巩固资金大行负债的核心竞争力。邮储银行拥有大量稳定低成本的存款,上年末存款规模突破了15万亿元,占总负债的95%。但同时保持了低付息率,1.44%的付息率位于上市可比同业的最低水平。
刘建军称,继续坚持价值存款的基本考核和统计口径。同时,做大自营存款。邮储银行不仅要依靠代理存款,更要更多地发展自营存款,来提高经营收益。“今年我们的成效很明显,自营存款多增1000多亿元。”他说。
三是实施更加灵活主动的非信贷配置策略。邮储银行表内非息资产超过7万亿元,是营收、利润的稳定器,2024年对营收和利润的贡献分别提升了1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坦率来讲,过去我们的资本紧平衡,很多时候在债券投资市场受到了很大的束缚。今后资本到位以后,会更灵活地采取这些投资策略,比如实施更多元的账户配置策略,并加大资产交易的流转,利润来源更加均衡,业绩表现得更有韧性。”刘建军称。
关于2025年的息差判断,刘建军称,仍然具有下行的压力,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下行以及按揭贷款存量利率的调整会对银行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但要保持住在行业的优秀水平。
在刘建军看来,息差本质上是总量、结构、定价、资本管理的综合表现。前面介绍的更加均衡的信贷投放、负债能力、灵活的非信贷配置这三大策略,是对息差长期的支撑。

“自营+代理”是邮储银行独有的模式。
2024年下半年邮储银行对个人存款业务储蓄代理费率进行调整,并自2024年7月1日起按照调整后的分档费率进行结算,调整后下半年代理费综合费率1.08%,较上半年下降15个基点;全年代理费综合费率1.15%,同比下降9个基点。
邮储银行副行长徐学明称,采取了被动调整模式,即对标可比同业净利差变化。2024年银行业息差继续下行,所以再次触发了对代理费的新一轮调整。
“为提高调整的时效性,让新费率早日落地,这次我们选择了主动调整模式。”徐学明称,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行业息差变化情况和邮储银行自身的经营情况,主动为之、主动调整。
二是决策流程短,而且工作的节奏前移。本次调整按照优化负债结构、降低付息成本的原则,各期限存款的分档费率进行适当下调。
“自营+代理模式是邮储银行的一大特色,如何把这一资源禀赋由特色变为优势,是我们面临非常重要的课题。过去在息差相对较高或利率上行期间,这一模式对邮银双方而言,体感都比较好,但是在利率下行、资产荒、息差收窄的情况下,的确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徐学明称,邮储银行和大股东经过深入研究,明确了如下破解之策。
一是千方百计降低代理存款的付息成本,邮储银行通过引导代理网点做价值存款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二是向上输送,也就是把代理网点的客户变成银行的客户。三是向下赋能,在监管政策允许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让代理网点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能够达到这一效果,既能够让代理金融增加创收点,减少对邮储银行代理费的依赖,也可以减轻银行的负担,特别是可以让邮储银行的服务更加下沉。”徐学明称。
徐学明表示,下一步希望通过邮银之间的深度协同,特别是深挖代理网点的潜能,真正实现1+1>2的效果,打造邮储银行特色品牌形象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当然,代理费要坚持市场化定价的原则。

3月30日,邮储银行公告称,将定增不超过1300亿元,发行对象为财政部、中国移动集团和中国船舶集团,其中,财政部认购金额约为1175.8亿元。邮储银行公告预案价格为6.32元/股,当时收盘价为5.2元/股。
“我们采用的是锁价定增+溢价发行的模式,这符合监管的规定,并且较前20个交易日的A股交易均价实现了良好的溢价安排,充分的兼顾了新老股东利益和银行长远价值的提升。”邮储银行副行长、董秘杜春野称。
杜春野称,这次上市发行在年度分红之后再实施,不会影响股东的2024年度分红。据静态测算,这直接提升邮储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5个百分点,为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能。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财政部认购1175.8亿元,首次入股邮储银行,并且将成为持股超过15%的第二大股东。“另外两家主要股东中国移动和中国船舶再次加码增资,分别认购了78.54亿元和45.66亿元。”杜春野称,三家股东都是以现金的方式去认购,并且锁定期都是五年,既可以助力邮储银行在后续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极大地避免了对二级市场资金流动性的影响。
在发行市场的选择上,邮储银行选择在A股发行。杜春野解释,一方面增资的主要资金是来自国内发行的特别国债。另外一方面,作为A+H两地上市的银行,目前邮储银行A股的股价明显高于H股,通过在A股市场溢价发行,是对两地市场所有股东的呵护。
在对投资者的影响测算上,杜春野称,从短期来看,每股净资产会有一定程度的摊薄。假设2025年上半年邮储银行完成发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增资对其加权平均净资产摊薄的影响幅度在6%左右。“我们A股、H股的股息率分别还在4%和4.5%以上。”
“随着募集资金到位,以及逐步使用、发挥效果,邮储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有进一步的提升,进而能够持续地提升每股净资产和资产规模。”杜春野说。
杜春野还称,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推进资本的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化应用,提升资本内生积累的能力,强化风险防控的能力等,最终希望能够构建出从“资本补充到转型发展再到价值创造”的正向循环。
责编 | 秦李欣
-
2025-04-04 03:52:00
-
2025-04-04 01:20:00
-
2025-04-03 21:51:00
-
2025-04-03 18:33:00
-
2025-04-03 17:38:00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4-04
-
04-04
-
04-04
-
04-04
-
04-04
-
04-04
-
04-04
-
04-04
-
04-04
-
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