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文章网 手机版
热门标签:
中国 美国 关税 亿元 公司 企业 万元 清明 项目 大风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实时讯息

新就业生态赋能新就业形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1:54:00    

新就业形态是伴随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发展而涌现的新型就业方式,正在凭借其灵活性、创新性与协同性特征重塑传统就业模式。为进一步推动新就业形态发展,需要突破制度性堵点,构建“要素—模式—生态”三位一体赋能体系。

“三新”优化新就业形态要素组合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结构与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特征高度契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循环。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达84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1%,他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如何优化新就业形态要素组合,进一步激发这支生力军的活力与创造力?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建—选—学—评”数字化教育改革,构建“人工智能+劳动教育”新样态。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实现“资源找人”,重点解决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有活没人干”的结构性矛盾。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据劳动者的学习情况和职业需求精准推送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果。大力推广“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数字素养证书”多证融合制度,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字技能提升。

推动生产资料智能化转型。生产资料的革新是推动新兴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的代表,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例如,长沙、深圳等地构建“人—机—网”协同系统,通过5G专网实现无人机物流实时调度,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飞行器维修数据溯源体系。2025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预计将突破5000亿元,带动200万高技能人才就业。生产资料智能化转型不仅为新就业形态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还将促进相关技术不断创新与应用。

优化数据要素资源配置。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然而,当前数据要素配置存在诸多问题,如“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数据流通不畅,致使数据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可通过“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实现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例如,京津冀、长三角数据交易实施“数据资产入表”制度,培育了300家数据服务商,推动制造业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三级以上达标率超40%;2024年,浙江“产业大脑”试点已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降低企业“用数成本”35%。

“四建”完善新就业形态模式

为充分释放新就业形态潜能,需要完善新就业形态队伍、阵地、清单、机制建设,促进新就业形态向多元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进化”。

以党的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党建在新就业形态队伍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美团、京东等平台企业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开发“红色骑手”应用程序,实现组织关系线上转接。石家庄试点“15分钟党建服务圈”,将社保办理、技能培训嵌入骑手驿站,党员骑手流失率下降18%。这充分表明,党建引领在新就业形态队伍建设中成效显著,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稳定的队伍支撑。

以就业服务完善阵地建设。完善就业服务阵地建设,是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的重要保障。打造“1+N”服务矩阵,即在国家层面建设灵活就业服务枢纽;在县域层面推广“零工市场+共享工位”模式,为本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就近服务场所。例如,苏州“云聘苏州”平台集成人工智能面试、电子合同等功能,2024年促成灵活就业120万人次,匹配效率提升40%。

以就业基准规范清单建设。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围绕新就业形态的切入点、着力点和融合点,以“数字孪生”和“智能合约”为驱动,运用边缘计算、量子计算、深度学习等尖端技术,制定动态更新的政策清单、服务清单、资源清单,为就业者提供精准清晰的指引与支持。例如,杭州对网约车、外卖等8类岗位实施“最低工资+绩效奖励”弹性标准,劳动者收入波动率下降22%。

以就业机制优化体系建设。探索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坚持统一管理、责任明确、任务严格的监督机制,让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积极构建“智创引擎”体系、打造“云创空间”平台、建立“创融联动”机制,突破地域与时间限制,开展跨境交流活动,拓宽国际化就业空间,为新就业形态发展注入国际化智慧。例如,海南自贸港试点“国际零工港”,开发了多语种智能匹配平台。

“五链”促进新就业形态融合

“五链”融合,即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是解决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产业链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推动,创新链为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人才链是实现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资金链为产业链和创新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确保项目顺利开展;政策链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引导和规范作用,为“五链”融合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合肥“芯屏汽合”产业集群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组织中科大等高校攻关“显示驱动芯片”,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培养大量“数字蓝领”,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深圳的“人才银行”模式,将技能证书与授信额度挂钩,发放“技能消费券”,激励劳动者提升技能,促进人才链与资金链融合。2024年,全国“产教融合型企业”增加以及校企联合培养学徒人数增长,表明“五链”融合在实践中效果良好,有效破解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解决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问题。

“六力”筑牢新就业形态之基

坚持思政引领力与人才竞争力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思政教育+思政课+课程思政+社会实践”育人格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开发“新质生产力”思政金课,将思政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知识结合,引导青年劳动者树立正确职业观和价值观,提升其职业认同度。

加强科技支撑力与产业需求相衔接。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创新产教融合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物质支撑。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促进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根据产业需求开展科研项目,突破“卡脖子”技术,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率。

深化民生保障力与社会协同力相关联。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凝聚各主体工作合力,推动政策、财政、投资、产业等要素资源协调联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新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有效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民心”之基。例如,推广“零工社保通”,实现医保跨省结算,提高灵活就业参保率,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基本权益。建立政府、平台、工会三方协商机制,及时调解劳动争议,缩短调解时效,营造和谐劳动环境,促进社会协同发展。

强化国际影响力与全球合作相整合。加强高水平职业教育,打造“开放式”就业合作平台,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制定跨境就业国际标准,建设海外工作站,输出中国标准和经验,提升国际影响力。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促进国内新就业形态与国际接轨,实现共同发展。

可以预见,新就业形态将形成“技术—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催生诸如“空中蓝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重塑创意就业者、跨境数据流动培育“数字游民”等新群体。这种变革不仅是就业模式的迭代,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微观经济领域的生动实践,为全球劳动市场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者冯赵建系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齐萌系河北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系2025年天津市社科界“十百千”主题调研活动项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天津市未来产业的体制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师报》2025年03月19日第15版

作者:冯赵建 齐 萌

来源: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