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文章网 手机版
热门标签:
亿元 中国 美国 关税 企业 工作 万元 项目 公司 清明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实时讯息

清明节不能问候“早上好”?万万没想到,清明节“身兼数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0:22:00    

最近,多名读者向上海辟谣平台询问:网传“清明节不能问候‘早上好’”,是真的吗?还有读者说,有说法称“清明节前后都不能问好,一直要到4月10日”,还说“今年是特殊年,要在意点”。

对于这类消息,大可一笑置之,更不用改变自己的问候习惯。因为不论是清明节前后,还是清明节当天,“早上好”“晚上好”等各种正常问候没有违反任何民俗或禁忌。恰恰相反,每年清明节前后,“不能问好”的谣言都会卷土重来,就是为了博眼球,误导公众。

追溯“清明节不能问好”说法的由来,大概率是因为清明节有祭祖、扫墓的风俗。很多人觉得,这些场合比较肃穆,人们在寄托哀思,所以不适合问好。可是,一般的日常问候并不影响祭祖、扫墓的氛围,也没有民俗将此列为禁忌。当然,考虑到清明节祭扫的氛围,极少有人会祝他人“清明节快乐”。

虽然不祝“清明节快乐”,但不是说清明节就不能快乐。在清明节,一句“踏青快乐”就是非常贴切的祝福语。因为清明的风俗并非只有祭祖扫墓,还有踏青出游。自古以来,清明节就“身兼数职”。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之所以从节气变成了“节”,是因为在清明前后,有不少古代节日。从历史文献看,清明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秋千节等多个节日。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也一起并入了清明节,其中就有不少色彩明快的活动。

先看上巳节。这是古代一个讲卫生、求健康的节日,最早起源于周代。最初的上巳日是一种干支纪日法,时间并不固定。自曹魏以后,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据《后汉书·礼仪志》,人们在上巳节“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意思是彻底清洁身体,能祛除不祥。王羲之《兰亭集序》讲的正是文人雅士在上巳节的活动。杜甫《丽人行》首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展示了上巳节淑女们争相游春的场景。

以《兰亭集序》为灵感的舞蹈作品《永和九年》现场剧照。(董天晔 摄)

不难发现,上巳节不哀伤,而是充满了踏青赏花的轻快。由于上巳节与清明时间相近,久而久之,不仅上巳节并入了清明,上巳节的活动也成为清明风俗。这一点,从欧阳修的《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里能看到:“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整首词中没有一点悲伤,而是充满了春日出游的热闹与快乐。

至于寒食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一种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难之日禁火寒食。虽然宋代以后寒食不再禁火,但吃寒食的习俗有所保留,包括吃青团也被认为是寒食节的习俗之一。寒食节与清明也相隔较近,最终合二为一,形成了清明节扫墓、祭奠、吃青团等风俗。

吃青团曾是寒食节的习俗之一。(任翀 摄)

被清明囊括的节日中,还有一个知名度不高,却看到名称就仿佛听到笑声的节日:秋千节。元代古籍《析津志》提到“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讲的是辽代人们将打秋千作为清明的重要活动。明朝《酌中志》更是直接说:“清明则秋千节也”“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虽然秋千节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但清明打秋千的习俗在不少地区得以保留。

可见,清明节并非只有肃穆,也有欢声。在这样的日子里,公众大可不必被所谓的谣言误导,不问候、不祝好。其实,扫墓与踏也可以兼得而且,古人也是这样过清明。比如,清朝《大兴县志》就说:“清明日,男女簪柳出扫墓,担尊榼,挂楮钱,既而寻芳择地,欢饮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