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寄出的家书 | 致父亲的一封跨越时空的信

编者按:清明将至,纸短情长。那些未能说出口的惦念、未及落笔的牵挂,都在时光褶皱里凝成未寄出的家书。红网·时刻新闻在2025年清明节期间推出特别策划《我们记得·未寄出的家书》,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未曾缺席的告白,于字里行间触摸最柔软的思念。
亲爱的爸爸:
提笔时,窗外的樱花正纷纷扬扬飘落,细密的雨丝轻叩窗棂,像极了那年您在岳阳老宅里教我认节气时的那场清明雨。十二载时光流转,思念如春草蔓生,从未因岁月而枯竭半分。今日执笔,将这封永远无法寄出的家书,倾诉于您。
您走后,家中书房仍摆着您那支磨秃的老钢笔,笔杆上的裂痕仿佛还印着您翻译文稿的指纹。记得幼时在岳阳石化家属院的春日,您常带我们姐妹去郊野踏青。您说:“人要像柳条一样柔韧,像春草一样向上。”那时的我贪玩折了田埂边的油菜花,您板着脸让我背诵《朱子家训》,如今我却懂了,那些严厉背后是您对子女品格的雕琢。
您常以行动诠释父爱,清明祭祖时,您总将坟冢旁的杂草拔得干干净净,说“这是对先人的敬重,也是对后人的示范”。最难忘的,是您病重时仍坚持整理家族相册,将泛黄的老照片一张张标注:“1985年摄于梅州祖屋”“1992年长女入读师范留念”……如今翻开相册,指尖抚过您的笔迹,仿佛能触碰到您未尽的叮咛。
生于农家寒门的您,武汉大学毕业后扎根岳阳石化,从技术员到外事处处长,您始终秉持“宁穿粗布衣,不沾半分浊”的信条,“清茶一盏,足矣交心。”这份清廉,也早已渗入子女们的骨髓。
春天里,我常带孩子们去郊外放纸鸢,看着风筝高飞,便想起您当年教我们做竹骨纸鹞的情景。您说:“线要攥紧,心要放稳。就像做人,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您的训导,早已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指南针。
爸爸,若您能穿越时空来到今日,定会欣慰于家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仍在滋长。您书房的老钢笔,与考上大学的侄儿随行;梅州祖屋的箩筐,成了三妹培训课堂上讲解《风险与责任》的教具。您曾说:“生命如化学方程,反应终了,能量不灭。”您的正直、勤勉与责任感,早已通过言传身教,成为我们应对世事的“催化剂”。
前次,我们一大家子去岳阳石化的老厂区,斑驳的墙上赫然可见“优秀党员”您的名字。微风吹过厂区的柳梢,嫩绿的枝条轻拂着光荣榜,仿佛又见您在颔首微笑。我告诉孩子们:“这是外公奋斗过的地方,他教会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索取,而在奉献。”弟弟带着质检组巡查经过,说:“爸的‘分子筛催化剂’专利至今有效,我们给它升级了数据模型。”他掏出您翻译的《化工安全守则》说:“现在它是中德双语版”。
去年清明,我在您的坟旁发现一株艾草,叶片上的露珠晶莹如泪。母亲说:“艾草正如你父亲啊,既能驱寒避秽,更寓意‘清正不阿’。”翻修梅州祖屋时,三妹从阁楼拿来您上学时的牛皮箱,里边整齐码着英文版《有机化学进展》和母亲绣的客家围巾。您在书页空白处用红蓝双色笔标注:蓝色写化学反应机理,红色是写给母亲的诗句“春樱落如雪,应是故人眸”。这只箱子,俨然成了“家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诠释着何为“理性与浪漫的共生”。
老相册里,还留着1989年清明踏青的照片:四个孩子猫腰在捉蝴蝶,您站在田垄上,中山装的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身后是岳阳厂区高耸的蒸馏塔。如今再看这些照片,恍然惊觉:您早已将“耕读传家”的根系,悄悄植入了我们的血脉。
爸爸,您走得太匆匆。2013年10月30日,秋雨滂沱,我们甚至未能听到您最后一句话。但您留下的家风,早已化作无声的灯塔:我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二妹在实验室攻克污染难题时,三妹登上行业峰会的讲堂时,弟弟在化工厂质检一线时……我们都在延续您未尽的“方程式”。
窗外的樱花又落了一地,细雨如丝,浸润着墓碑上的字迹。恍惚间,似见您站在薄雾中,身影与远方的山脉化为一体……
愿这封未寄出的家书,借清明这风,捎去未曾说出口的一句——“爸,您看,艾草又绿了,我们都活成了您期望的模样!”
您永远的长女:朱文欣
2025年清明写于长沙
相关链接:专题 | 我们记得
-
2025-04-03 17:40:00
-
2025-04-03 17:27:00
-
2025-04-03 16:48:00
-
2025-04-03 10:22:00
-
2025-04-03 09:54:00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4-03
-
04-03
-
04-03
-
04-03
-
04-03
-
04-03
-
04-03
-
04-03
-
04-03
-
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