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文章网 手机版
热门标签:
亿元 企业 中国 万元 项目 美国 技术 公司 风险 人工智能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实时讯息

黄河水利遗产,山东看点几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8:53:00    

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近日由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外发布。其中,戴村坝、高村险工、泺口险工、南坦险工、打渔张灌区引黄闸、石洼分洪闸、泺口水文站、黄河东银铁路银山车站旧址(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等8处位于山东境内,从不同角度展示出山东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

戴村坝

价值得到认可

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水利遗产是治河岁月中治河文明与治河智慧的重要产物,具有显著的历史、科技、生态、文化及社会价值。水利专家胡步川在1956年撰写的《论中国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中指出:“我国的水利科学和其他科学略有不同。其他科学的原理,大都来自外国,而水利科学,却大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除了要学习国外水利技术、先进经验以外,又要研究我们自己的水利技术科学先进经验,即中国的水利遗产。”

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成为首个以水利工程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古代水利建设的人文和科学价值开始得到重视。近三十年来,中国已有百余处水利工程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湖、哈尼梯田和大运河等水利工程陆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自大禹治水开始,黄河流域5000余年的流域开发史为沿线地区留下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古代水利工程、古代交通工程、古建筑、古遗址,衍生了丰富、灿烂的黄河文化。至今,仍有一大部分的古代工程还在持续地发挥水利、交通等功能,并衍生出别具区域特色的文化、景观。

泺口险工

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部署要求,黄河委员会于2023年启动黄河山东、河南河段水利遗产调查,搭建信息管理系统,摸清水利遗产线索700余处,完成现场调查663处。2024年以来,组织黄河水文化专家完成首批黄河水利遗产论证,经过前期报送、专业论证、黄河委员会复核、社会公示等环节,最终形成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

首批公布的黄河水利遗产以中下游工程类水利遗产为主,涵盖古堤防、古险工、古闸坝及枢纽工程、灌溉工程、涵闸工程、水文站、人民治黄纪念地等各类型,建设时间从秦汉时期跨越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从治河到用河

“治理”是黄河水利工程的核心词。“悬河”是黄河的独特称号,黄河流域历来是洪涝灾害重灾区,为了有效控制洪水,人们修建了大量的防洪工程。为了防止水流淘刷,在直接临河的堤段上修筑丁坝、垛和护岸工程,称为“险工”。

在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里,山东有高村险工、泺口险工、南坦险工三处险工入选。高村险工位于菏泽市东明县,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1948年6月19日—8月30日,高村险工有决堤危险,冀鲁豫行署、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干部和工人、群众在解放军保卫下奋力抢险,终于化险为夷。抢险期间150余人牺牲,写下了治黄史上光辉的一页。泺口险工位于济南市北郊,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1952年10月和1959年9月,毛泽东主席两次视察黄河泺口段。南坦险工位于德州市齐河县祝阿镇,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1970年2月,齐河修防段造船厂在此挂牌成立,7月,黄河上第一只简易机动自航式钢板吸泥船诞生,同年9月下水试运转成功,开辟了黄河下游机淤固堤的新纪元。1978年的春天,齐河引黄放淤固堤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打渔张灌区引黄闸

让母亲河更好地造福沿岸人民,水利工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打渔张灌区引黄闸位于滨州市博兴县,于1956年3月开工兴建,当年11月30日竣工放水。作为胶东调水的渠首闸,它担负着引黄济青、博兴县的工农业和城镇生活供水等任务。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国家“一五”重点工程之一,是山东省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现在,三代涵闸共同屹立在黄河右岸,构成独特景观。石洼分洪闸位于泰安市东平县,作为黄河水进入东平湖新湖区的唯一分洪口,被誉为“山东黄河第一闸”。石洼分洪闸始建于1967年3月,完工于1969年6月,设计分洪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其作用是当黄河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开启闸门分洪入东平湖新湖区,从而控制艾山下泄流量。石洼分洪闸至今仍在保卫着济南、京沪铁路、胜利油田和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别具山东特色

除了常见的水利工程外,首批黄河水利遗产中,有三处别具山东特色。

一处涉及水文监测。位于济南市的泺口水文站,由北洋政府顺直水利委员会于1919年3月1日设立,是黄河流域建站最早的水文站,降水量资料最早可追溯至1918年10月27日。时至今日,泺口水文站是全国基本水文站和重点报汛站。建站百年来,泺口水文站积累了长系列的水文数据,为黄河下游山东河段的防汛抗旱、水量调度、工程建设、地方经济发展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处涉及铁路运输。黄河东银铁路银山车站旧址(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位于泰安市东平县银山镇。东银铁路是为解决山东黄河上游治黄石料运输难题而修建的窄轨铁路,全长242公里,1972年开建,为防洪工程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1994年底铁路停运,在车站旧址建起黄河系统目前唯一以防汛物资运输专线为主题的文化展馆。

黄河东银铁路银山车站旧址(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

一处涉及大运河航运。在黄河沿岸地区,由于航运的需要,历史上修建了许多运河和渠道,为物资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次入选名录的戴村坝就是典型代表。戴村坝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其主要功能是引汶济运,确保大运河南北贯通。戴村坝分为主石坝、太皇堤和三合土坝三部分,随着汶水水位升降,三坝分级漫水,可调蓄河水流量,水流在这里“七分向北朝天子,三分往南接皇粮”,是大运河的控制性工程。

山东是黄河水利遗产大省。“山东河务局通过实地调研,对水利遗址遗迹逐项摸排,积极联系属地档案馆、博物馆、遗产属地管理单位,通过网络查询、走访调研等形式,逐项沟通落实,盘点梳理了194项遗产分布和实际情况。”山东河务局宣传与文化建设科科长张睿介绍。

正如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公布名录信息时所说,作为千百年来黄河两岸民众开发治理母亲河的重要见证物,这些水利遗产具有显著的历史、科技、生态、文化及社会价值,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治理理念、河工技术、工程建设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近年来,山东深入调查水利遗产、水利工程和传统堤防、抢险、埽工等治河工艺,梳理出版了《大河钩沉》《大河星火》《大河技艺》等图书;聚焦精神传承,创作展演了《红心一号》《战洪图》等舞台剧,系统推进黄河水利遗产保护利用。

据了解,在已开展黄河山东、河南河段调查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将推进上中游地区水利遗产的调查和挖掘整理,逐步建立覆盖全河的水利遗产数据库。同时,大力挖掘黄河水利遗产的时代价值,加强黄河水利遗产宣传推介,深入开展治河历史研究,持续不断讲好黄河故事。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