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文章网 手机版
热门标签:
中国 美国 亿元 关税 企业 公司 万元 产业 市场 项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实时讯息

从“不敢开口”到“跨国带货” 遵义师范学院值得点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8:50:00    

在数字经济浪潮与“一带一路”倡议交汇的背景下,西部高校如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遵义师范学院以一场“教育+产业”的深度实践给出了答案。通过打造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基地,该校不仅将正安吉他、遵义红茶等黔货推向东南亚市场,更在课堂与云端之间,探索出一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新路。

跨国课堂:直播间里的“一带一路”实践

“3、2、1,上链接!”在遵义师范学院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基地的正安吉他专场直播间,老挝留学生王云兰正向全球观众弹奏并推介产品。镜头前,她轻拨琴弦,详细介绍吉他的音色与工艺;镜头后,来自越南、泰国、孟加拉国的留学生团队紧盯着实时销售数据,回复评论区咨询。

这一幕,让前来参访的老挝、柬埔寨驻华使领馆代表连连赞叹。“直播间是跨境经济的新模式,留学生能在这里学习,对他们的未来至关重要。”老挝驻长沙总领事颂奇·旺康表示。柬埔寨驻昆明总领事华索帕拉则对基地的“实战化”教学模式印象深刻:“这里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选择,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平台。”

自2024年4月基地建成以来,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5个国际直播间与3个国内直播间同步运转,留学生们既是学生,也是“跨国主播”。每场直播前,团队需提前30分钟调试设备、检查样品,分工涵盖选品、话术设计、后台运营等全流程。“我以前不敢出镜,现在面对各国观众也能侃侃而谈。”王云兰说,直播实训让她从内向的留学生蜕变为自信的“带货达人”,更萌生了回国创业的念头。

产教融合:从理论到实战的“三级跳”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不能纸上谈兵,必须直面市场考验。”遵义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小敏介绍,基地创新“理论+实践+实战”培养体系:前4周学习跨境电商业态、平台规则等理论基础;后面8周进入模拟直播间,演练选品、脚本撰写与团队协作;最终通过考核的学生可进入真实直播间,参与跨国带货实战。

课程设计背后,是校企合作的深度支撑。基地聘请的6名企业导师均来自跨境电商一线,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行业最新政策、直播话术设计技巧,还有对“流量密码”的敏锐嗅觉。“我们会教学生如何用PS制作吸引眼球的商品图,如何根据数据调整直播策略。”企业导师徐冰雪比喻,“就像带徒弟一样,把实战经验‘手把手’传递给他们。”

这种“双师制”教学效果显著。体育教育专业大一学生张俸衔原本对职业规划感到迷茫,选修课程后发现了新赛道:“跨境电商让我看到,除了国内自媒体,还能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数据显示,目前已有600余名学生完成培训,孵化出12个留学生主播团队和34个中国学生团队,推动正安吉他、遵义红茶等黔货出海。

破局之道:以数据回应“跨界”质疑

将直播间搬进校园,用电商重塑课堂——这一打破传统教育边界的尝试,初期曾引发争议。“有人质疑高校是否该涉足商业领域,担心教学重心偏移。”遵义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魏金光回忆。

面对质疑,基地选择用事实说话:通过追踪学生直播间后台数据,校方发现参与实训的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明显提升;2024届毕业生中,参与跨境电商项目运营的更具竞争力;更有越南留学生裴春宪、丁氏贤等人计划将中国直播模式复制到本国,带动家乡特产销售。“我们培养的不是‘单一主播’,而是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魏金光强调。

为强化这一目标,2025年,学院计划启动“双千计划”:培训规模扩大至1000人,黔货出海销售额目标锁定1000万元。

从遵义到世界:教育赋能产业新生态

在基地的孟加拉国留学生任一诺看来,直播间是一扇“双向窗口”:既让世界看见贵州,也让中国经验走向全球。“在这里,我学会了分析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掌握了品牌运营的核心逻辑。”他正筹划组建跨国团队,进军南亚市场。

而对于遵义师范学院,这场教育改革的意义远超数据本身。“我们通过数字化打破地域限制,让西部学生直面全球市场。”王小敏表示,目前,配套课程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今年九月份将正式推出跨境电子商务微专业课,以更加系统、全面的培训,推动更多的“王云兰”在跨境电商的浪潮中,架起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桥梁。

记者手记: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回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遵义师范学院以“教育+产业”破题,将课堂延伸到国际贸易一线,让人才培育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从“不敢开口”到“跨国带货”,从“黔山秀水”到“东盟市场”,这场实践不仅为西部高校转型提供了样本,更印证了一个共识:当教育真正扎根产业土壤时,培养出的不仅是适应未来的劳动者,更是全球经济的参与者和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