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男子地铁内“表白同性”?别让流量“污”了公共议题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近日,男子在成都地铁里“表白同性”的多段视频在网络传播。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视频背后是一个拍摄团队刻意炒作话题,蹭流量、博关注。成都警方经初步侦查,核心成员为视频发布者郭某和拍摄者杨某,而“主角”郭某并非真实“喜欢男生”,视频所述内容多为虚构和编造。目前,两名涉案人郭某、杨某因涉嫌寻衅滋事罪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侦办中。
郭某、杨某的所作所为,可谓恶劣至极。这场精心设计的表演暴露出令人不安的现实:在流量至上的疯狂追逐中,公共议题正在沦为任人摆弄的娱乐道具。一些严肃的社会话题,被包装成博眼球的闹剧,其背后不只是道德失序,更是整个传播生态的危险信号。
视频策划者刻意选择地铁这种封闭公共空间,将同性表白这种自带话题度的行为进行戏剧化演绎,精准踩中了现代传播的每个爆点。他们深谙“越有争议越能传播”的流量法则,有意在地铁内搭讪陌生人,然后把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剪成那种满足大家猎奇心理的短视频。这种操作现在都快成一种固定的营销模板了:先编造场景,再配上吸引眼球的话题标签,最后完成流量收割。
这场闹剧最深的伤害,在于它消解了社会对少数群体处境的严肃讨论。真实的性少数群体在职场、家庭中面临的困境,在猎奇化的表演中变成娱乐素材。就像有人用家暴情节编排搞笑短剧,用残疾人困境设计整蛊游戏,这种对苦难的戏谑式消费,本质上是对弱势群体的二次伤害。更危险的是,当公众不断被类似闹剧刺激,会产生议题过敏,对真正的社会问题反而产生认知疲劳与信任危机。
要遏制这种异化趋势,需要建立多方共治的传播生态。平台算法不能继续扮演流量至上的角色,应当建立价值权重机制,对刻意制造对立、消费弱势群体的内容少推甚至不推。主流媒体要当好真相守门人,及时为公众厘清事实边界。而每个普通网民更需要培养慢思考能力,在转发前多问一句:这究竟是推动理解的对话,还是制造对立的表演?
此次警方果断亮剑,彰显了社会底线不容突破。以寻衅滋事罪介入调查,戳破了流量狂欢的虚假泡沫。事实上,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编造敏感话题引发围观,早已超出创意策划的范畴。这种行为扰乱了公共秩序,欺骗大众感情,还破坏社会信任,绝非“博眼球”三个字所能搪塞。法律出手整治,既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也是给那些想靠歪门邪道赚流量者一个警告。
在这个万物皆可娱乐化的时代,守护公共议题的严肃性,就是守护社会进步的基石。若我们在笑声中消解了所有沉重,最终失去的将是直面真实、解决问题的勇气。那些真正需要被看见的群体,那些亟待解决的公共议题,不应该在流量的狂欢中失重。有些东西,是不能用流量衡量的,它们应该在一个温暖、理性的环境里慢慢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
2025-04-13 20:06:00
-
2025-04-11 12:42:00
-
2025-04-10 16:25:00
-
2025-04-10 11:27:00
-
2025-04-07 20:52:00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4-13
-
04-13
-
04-13
-
04-13
-
04-13
-
04-13
-
04-13
-
04-13
-
04-13
-
04-13